大宗商品價格指數持續上漲,對下游加工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并與勞動力成本的剛性上漲共同構成企業持續盈利的嚴峻挑戰,下游企業如何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成為能否從競爭中勝出的一大關鍵因素
6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指數(BPI)持續上漲;8月23日BPI收于874點,雖稍低于今年2月中旬的高點,但與去年2月份最低點660點相比已上漲了32.4%。上半年我國企業效益持續好轉,一方面是受去產能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釋放推動,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年初以來BPI持續下降所產生的成本節約效應。同時,6月以來BPI的反轉上漲走勢,無疑對下游加工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并與勞動力成本的剛性上升共同構成企業持續盈利的嚴峻挑戰。
面對BPI上漲帶來的經營壓力,下游企業如何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將成為決定企業生死乃至能否從競爭中勝出的一大關鍵因素。
首先,要全面加強成本管理,從源頭上化解成本上漲壓力。成本管理始終是企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降成本舉措,尤其是對那些成本管理相對粗放的中小企業來說,全面加強成本管理能顯著節約成本。應對BPI持續上漲,下游加工企業應優化產品設計,實現產品結構簡化與輕便化,減少對原材料的占用;加強原材料投料管理,盡可能減少原材料加工損耗;加強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確保產出優質合格產品;加強原材料庫存管理,最大幅度降低原材料庫存成本;優化原材料供應渠道,靈活簽訂原材料供應合同;加強設備維護保養,優化生產流程,提高勞動生產率。
其次,要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努力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提升加工增值率。加強成本管理,雖然能帶來成本的直接節約,但終歸是被動應對式的成本控制策略;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通過提升加工增值率來應對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則具有突出的主動性特征。據有關機構估計,我國制造業增值率約為21.5%,發達國家則在35%以上,美國、德國甚至超過40%。也正因為如此,BPI的持續上漲,對我國加工制造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所以,BPI的持續上漲,對我國下游加工企業來說,既是風險,也是機遇。我國制造企業發展到當前階段,已經具備了轉型升級的基礎,絕大部分大中型制造企業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通過轉型升級,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主動化解BPI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削弱BPI變動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
最后,商業模式創新和生產要素重整,也是下游加工企業化解BPI上漲壓力的可選路徑。“互聯網+”戰略與中小加工企業的深度融合,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拓展了廣闊空間;電子商務、聯合采購、設備共享等,都可以有效降低生產制造成本,緩解BPI上漲對下游加工企業生產經營的沖擊。處于規模不經濟階段中小加工企業的大量存在,為通過并購重組完成生產要素重整,進而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提供了舞臺。并購重組及其生產要素重整所創造的規模經濟性,可以有效對沖BPI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關鍵是企業要放棄“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錯誤理念,不對市場化并購重組采取排斥抵制態度;同時,政府部門也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清除各種不利于并購重組的有形無形障礙,減少對企業市場化行為的干預。( 作者: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博士 劉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