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額麗其格
“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年種年收,水澆田,金川、銀川、米糧川。”回蕩在耳畔的歌謠吟唱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真實寫照。寧夏灌區是獨得黃河水利的膏腴之地,千百年來流傳著“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名諺。黃河為寧夏帶來了富庶的物產,悠久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同時也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航拍)
引黃灌溉古渠系“申遺”
寧夏或將實現世界遺產“零的突破”
“黃河百害,為何唯富一套?除了大自然的恩賜,還依賴發達的水利灌溉工程,水利興則倉稟足。”寧夏水利廳渠首管理處黨委書記劉建勇說,歷代先民開創的自流灌溉、無壩引水等水利工程,與聞名遐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設相比毫不遜色。
千年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史也是一部流淌的水利開發建設史。寧夏引黃灌區是中國四大古老的灌區之一,始建于秦漢時期,持續灌溉2200 多年至今還在正常運行,期間形成了完善的無壩引水、激河浚渠、埽工護岸等獨特的水利工程體系,灌排渠系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完善,兼具鹽堿化防治功能,提升了區域人口與經濟承載力,實現了最大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保障了區域可持續發展。其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對現代水利的技術和管理提供了歷史借鑒。
為了進一步保護和發掘黃河流域水文化,深入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加快建設美麗寧夏,助推全域旅游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已將寧夏引黃灌溉古渠系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審結果即將于10月10日在墨西哥揭曉,意味著引黃灌溉古渠系有望躋身《世界遺產名錄》,寧夏或將實現世界遺產“零的突破”。
“九渠之首”青銅峽
建設沿黃生態經濟發展高地
青銅峽市處于寧夏平原黃金地帶,黃河穿境北流62.8公里,自秦漢時期開掘的九大干渠,秦渠、漢渠、唐徠渠等均從其境內引出,是寧夏引黃灌溉歷史最悠久、渠系最發達的地區,“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銅峽”并無虛言,這里的每一條渠、每一處閘、每一座壩,都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厚重的歷史遺跡。
青銅峽市具有成為沿黃生態經濟新引擎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引黃灌溉古渠“申遺”,必將極大促進青銅峽生態文明建設、沿黃生態經濟發展。
青銅峽市電力、水利資源充足,特色農業優勢突出,工業實力雄厚,形成了以電力、裝備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冶金、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據了解,去年,青銅峽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3%。今年以來,青銅峽市涉及工業、農林水牧、基礎設施和商貿旅游等7個領域重點項目227個,總投資506億元。近年來,青銅峽市突出投資拉動、基礎先行,體現產業支撐、方式轉變,建設沿黃生態經濟發展高地,為其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
布局黃河旅游產業聚集帶
打造全域旅游新業態
金秋時節,徜徉在青銅峽阡陌縱橫、流金溢彩、稻谷飄香的田野,最能體味“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精髓。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寧夏一石,青銅峽獨占八斗。中華黃河樓、中華黃河壇、黃河大峽谷、大禹文化園、108塔等景區串珠成線,鴿子山舊石器遺址、廣武門口子巖畫、北岔口明長城、牛首山寺廟群等景點星羅棋布,黃河文明、農耕文化、絲路文化以及獨特的民俗風情在此交相輝映,形成了青銅峽璀璨多姿、積淀深厚的文化風貌。
青銅峽市深耕資源稟賦,全景式布局“黃河岸邊”旅游產業聚集帶、“稻花香里”休閑鄉居體驗帶、“賀蘭山下”葡萄酒養生度假帶,讓全域資源變全域風景。今年,“黃河岸邊”旅游帶進行了功能補鏈,在黃河大峽谷、牛首山、108塔等核心景區的銜接地帶,建設房車溫泉露營地、古渠首水利博物館、中莊旅游集散地、黃河樓3D模擬藝術館、薰衣草繽紛園、葉盛地三農業主題公園,將碎片化的沿黃景點串珠成鏈,實現旅游產業集聚效應。
搭乘“全域旅游”快車,青銅峽旅游正從“門票經濟”向創意經濟、產業經濟轉型。記者獲悉,青銅峽市計劃到2018年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以上,旅游業從業人員占本地就業總數的比重達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達到本地常住人口數的10倍以上,屆時,當地農民年均純收入20%以上將主要來源于旅游收入。(額麗其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