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渠又名秦家渠,與七級渠有因成沿革關系。原開口于青銅峽出口東岸,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七級渠之名最早見于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秦家渠之名始見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嘉靖《寧夏新志》記載:“秦家渠,古渠名也”。
秦渠的維修整治始見于明代。萬歷十八年(1590年)周弘“依河西漢唐壩筑以石”,天啟三年(1623)張九德于渠口下筑長拜,修豬嘴碼頭(挑水壩)。清康熙時李山將進水閘砌以石底。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改漢渠廢口為上口,原口為下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陳必淮修復豬嘴碼頭。民國24年(1935年)河水沖決秦渠細腰子拜,省建設廳督飭,兩月工竣未誤冬灌。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1959年翻建節制閘、退水閘,對渠道裁彎取直,新開第一農場渠。1958年青銅峽水利樞紐開工,由導流明渠臨時分水閘引水。l960年青銅峽樞紐截流后,從電站8號機組尾水渠引水。1969年建河東總干渠自余橋分水閘引水。之后歷經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等項目實施,對渠道及配套建筑進行多次擴整和改造,現干渠全長60公里,灌溉面積16.1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