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徠渠又名唐梁渠,習稱唐渠。唐徠渠之名,最早始見于西夏《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公元1149至1169年)。明萬歷《朔方新志》記載:“唐徠渠亦漢故渠而復浚于唐者”,并招徠民眾墾殖,遂名唐徠渠。原渠口在黃河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下,現自河西總干渠取水。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郭守敬“更立閘堰”,疏浚通渠。明正統四年(1439年)、成化六年(1470年)加固閘壩,整修渠道。明隆慶六年(1572年)汪文輝建石正閘、退水閘,此為建石閘之始。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四年(1739年)及四十二年(1777年),大事疏浚重修。民國16年(1927年),進行徹底疏浚。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擴建正閘。1960年青銅峽水利樞紐截流,結束了無壩引水的歷史。正閘以上渠段,形成河西總干渠,原頭閘(關邊閘)改作漢延渠進水閘,二閘(安寧閘)廢除,三閘(匯昌閘)改作惠農渠進水閘。之后歷經裁彎取直、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等項目實施,對渠道及配套建筑進行多次擴整和改造,現干渠全長314公里,承擔120多萬畝農田灌溉及20萬畝湖泊濕地補水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