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渠,俗稱“皇渠”,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工部侍郎通智主持修建,雍正七年五月竣工,原開口于黃河左岸葉盛堡俞家嘴花家灣,至平羅縣西河堡入西河,長200里,渠成賜名“惠農”,F自河西總干渠三閘(原為匯暢閘)取水。
乾隆三年(1738年)渠道遭地震破壞,震后奏請復修。乾隆九年(1744)渠線下延15公里,十年改口于寧朔縣林皋堡朱家河,三十九年又改口于漢壩堡剛家嘴,四十二年、五十一年鈕廷彩請帑重修。嘉慶十七年、道光四年、同治元年、光緒二十五年請帑重修。光緒三十一年改道于楊和堡之東。民國3年(1914年)又上移渠口于寧朔縣(今青銅峽)漢壩堡施家河。民國29年移渠口于西河引水。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至1953年建成一排、二排倒洪洞,1956年將昌潤等6渠并入惠農渠。1961年至1963年實施河渠分家工程,惠農渠并入唐徠渠三閘供水,同時對龍門橋至阮橋段近百公里渠道進行擴整。1969年春至1970年春,改建惠農渠龍門橋進水閘、退水閘。之后歷經裁彎取直、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等項目實施,對渠道及配套建筑進行多次擴整和改造,現干渠最大引水流量97立方米/秒,全長256公里,灌溉面積113.4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