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干渠于1959年冬興建,1960年春通水,由河西總干渠引水,是青銅峽河西灌區自流部位海拔最高的一條新干渠。干渠沿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邊緣北行,橫貫青銅峽、銀川、賀蘭等市縣,止于平羅縣崇崗鎮暖泉村,尾水入第二農場渠。
西干渠渠線西側,尚有古渠“昊王渠”遺跡,系西夏主李元昊所建,后廢棄。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寧夏巡撫王珣為絕虜寇,興水利,對昊王渠進行修復,并更名為“靖虜渠”。但終以“石堅不可鑿,沙深不可竣,財耗力困,竟不能成,仍為廢渠”而沒成功。今之西干渠與靖虜渠平行,部分段落借用故道。
1958年,為保障西干渠進水量,興建河西總干渠節制閘(潛壩)。1959年興建進水閘,開挖渠道。1966年至1970年對渠道進行擴整加固和砌護。1974年至1984年重建、新建9座退水閘。2005年秋,實施唐西合并工程,擴整上游4.3公里渠道,改造進水閘閘室及閘后設施。近年來歷經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等項目實施,對渠道及配套建筑進行多次擴整和改造,現全長113公里,最大引水量60立方米/秒,實際灌溉面積70萬畝,同時肩負銀川市及賀蘭山沿線防洪安全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