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河床截留施工現場
1960年2月24日下午2時20分,是青銅峽工程具有重大意義的黃河截流時刻。青銅峽工程局截流指揮部總指揮趙征一聲令下,建設者們立刻開始了緊張的戰斗:有開汽車拉沙土、修道路的;有在料場里裝石塊、編鉛絲箱、堆片石的;有在起吊混凝土“四面體”和“六面體”的;有在龍口進占的最前沿平整戧堤的;有在輸水河道上偵查水情、防護流冰的……他們個個都像戰場上的官兵,激戰在斬斷“蛟龍”的最前線。
在冰期和軟基上截流,最艱巨、最激烈的莫過于這場合龍之戰了。
一支機械化隊伍依著指揮員發出的命令,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絡繹不絕的自卸卡車從兩岸堆積如山的料場出發,沿著寬敞的環形道,以每小時112車次的速度,把一車車塊石向兇暴不羈的黃河里傾倒,激起的浪花高高飛濺。汽車一輛接一輛,高速進占,戧堤每分鐘從東西兩岸向河中心延伸0.2米,河床被一點點逼窄。
青銅峽工程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征同志發布截流命令
被命名為“斷黃河”、“搬倒山”等15支截流突擊隊的隊員們,在拋物投下之后,立即如猛虎下山,奔向戧堤尖端,迅速把塊石砌成斜坡。腳下是松動的石塊,身旁是怒吼的波濤,但他們臨危不懼,干勁沖天。
在戧堤后面的料場上,另一部分突擊隊員們也鉚足了勁不甘示弱。當裝料的汽車剛一進到料臺,隊員們巧手推滑板,一下子就把汽車裝滿了。起重機、汽車吊的司機們緊張地操縱著機器把“四面體”、“六面體”迅速裝上汽車。挖土機手駕駛著大型機械,揮舞著巨大的鐵臂一分鐘就裝兩立方米沙土,決不讓汽車在料場多停留一分鐘……黃河兩岸的人群和車輛,黃河之上的人群和船隊,都在為勝利合龍奔忙著。船工們正忙著保護剛剛搭建起來的浮橋。戧堤下的羊皮筏子和橡皮船里堆放著救生設備,他們劃著這些船只,時而掠過龍口,時而順著被東西戧堤逐漸阻斷的黃河往下漂流,巡視水面,隨時準備搶險。
技術人員研究桅桿式起重機和皮帶機的圖紙,積極準備截流
當河道越逼越窄,只剩下兩三米的時候,河水越流越快,沖力越來越大。在這萬分緊張的時刻里,在水文觀測點、在駕駛室里、在浮橋上、在料臺旁、在戧堤上,所有的崗位和每一個角落,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奮不顧身,為勝利合龍而戰!”這種信念把兩萬多建設者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各路大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指揮旗指到哪里,石料就會準確地落到哪里。截流就這樣一鼓作氣,高速進占著。這時,進占觀測員的統計表上記下了拋石料的數字,觀測員們在圖紙上也記下了戧堤進占的尺度。再過幾分鐘,黃河將在這里結束它“奔騰叫囂如虎狼”的歷史。
截流現場
時針指向3時20分。
在向黃河總攻的最后一剎那,司機崔耀峰和劉世珍駕駛著插著紅旗的大卡車分別從東西兩岸向河水的尾峰投下最后兩塊“四面體”,兩邊的戧堤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這時,截流總指揮、工程局黨委書記趙征在前沿陣地欣然宣布:“截流勝利了!”整個工地,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歡呼聲淹沒了峽谷里刮起的六級大風。戧堤上的副總指揮、工程局副局長李文和二工區主任吳若衡,從東西兩岸第一個握手會師。李文手里舉著一面紅旗不停地揮舞著,鮮艷的紅色映襯在合龍口人群紅彤彤的笑臉上,敲鑼打鼓的紅色報喜隊伍,把工地的熱鬧氣氛推向了高潮。
合龍之戰的這一天,在英雄的青銅峽工程建設者的手里,一條長達103米,寬10米,高8米的戧堤宛如一把利刀,把兇暴不羈、為害千年的古老黃河攔腰斬斷了。從此,從上游奔騰而來的洪流,乖乖聽人使喚,調頭沿著新開挖的“人造黃河”——明渠沖泄而下,使整個青銅峽工程跨進了向黃河全面進攻的新階段。
敲鑼打鼓的紅色報喜隊伍
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歷史性貢獻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
本文轉載于《古峽往事》攝影 / 朱康樂 李鵬 |